论文名称
|
刊物名称
|
发表时间
|
转载
|
政治设计架构中的儒家政治理念批判
|
桂海论丛
|
2003. 4
|
|
从《北伐檄文》《大赦天下诏》看明代法制建设的特点
|
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
|
2003. 5
|
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《明清史》2004年第1期全文转载。
|
新桂系广西警政史略
|
广西地方地方志
|
2004. 1
|
|
两汉儒家政治化的行政运行机制
|
广西民族大学学报
|
2004.5
|
|
“君子”与修身:儒家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论——儒家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模式研究之二
|
广西社会科学
|
2007.12
|
|
汉代学者对先秦典籍改造的目的及原则
|
广西民族大学学报
|
2007.3
|
|
“修身”与“教化”:儒家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论——儒家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模式研究之一
|
广西社会科学
|
2007.11
|
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《思想政治教育》2008年第1期全文转载。
|
天道、人道与治道:中国传统政治学的基本理论问题——中国传统政治学论纲之三
|
广西社会科学
|
2008 .6
|
|
中西政治差异与“中国传统政治学”概念的提出——中国传统政治学论纲之一
|
广西社会科学
|
2008 .4
|
|
中国传统政治学的体系建构历程及其特点——中国传统政治学论纲之五
|
广西社会科学
|
2008 .8
|
|
董仲舒与儒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实践化——儒家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模式研究之五
|
广西社会科学
|
2008 .3
|
|
中国传统政治学的概念及其体系——中国传统政治学论纲之二
|
广西社会科学
|
2008.5
|
|
“亲民”与教化:儒家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论——儒家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模式研究之三
|
广西社会科学
|
2008 .1
|
|
中国传统政治学的基本范畴与体系结构——中国传统政治学论纲之四
|
广西社会科学
|
2008 .7
|
|
《新语》政治思维与汉初政治理论体系建构之路
|
广西民族大学学报
|
2008 .3
|
|
诠释学与中国传统政治学的研究方法论——中国传统政治学论纲之七
|
广西社会科学
|
2008 .10
|
|
清流与教化——屠仁守行年事迹考论
|
孝感学院学报
|
2008 .1
|
|
继承与创新:儒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基础——儒家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模式研究之四
|
广西社会科学
|
2008 .2
|
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《思想政治教育》2008年第5期全文转载。
|
自然、生命、伦理与和谐:中国传统政治学的基本特色——中国传统政治学论纲之六
|
广西社会科学
|
2008.9
|
|
《新语》与汉初丞相长者政治模式的理论设置——汉初长者政治与《新语》的长者圣贤模式研究之二
|
广西社会科学
|
2009.9
|
|
“意义世界”的建构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
|
传承
|
2009 .7
|
|
从曹参到周勃:汉初丞相政治行为与《新语》圣贤政治模式在汉初的实践——汉初长者政治与《新语》的长者圣贤模式研究之四
|
广西社会科学
|
2009 .11
|
|
《新语》的政治学性质及其体系论
|
广西民族大学学报
|
2009 .5
|
|
因世而权行:汉初长者政治及其治国指导思想新论——汉初长者政治与《新语》的长者圣贤模式研究之一
|
广西社会科学
|
2009 .8
|
|
民主集中制新论——历史与实践的考察
|
传承
|
2009.6
|
|
萧何的长者政治:《新语》圣贤政治模式在汉初的实践——汉初长者政治与《新语》的长者圣贤模式研究之三
|
广西社会科学
|
2009 .10
|
|
集体行动困境视阈下农民话语权保障探索
|
云南行政学院学报
|
2010 .6
|
|
“封建”亡魂:秦楚汉之间的“六国”体制复辟问题新探
|
广西民族大学学报
|
2010 .3
|
|
公孙弘与汉代国家政权模式的转换——兼论其为学与从政的儒者角色变化
|
学术交流
|
2011 .11
|
|
政治多元:汉初中央与诸侯王国政治理论的分殊
|
广西社会科学
|
2011 .6
|
|
无为、教化与法度:《新语》政治理论的治道实现模式
|
广西民族大学学报
|
2011 .6
|
|
还《老子》本来面目——《老子》的政治学定位
|
三峡大学学报
|
2011 .4
|
|
商鞅变法与传统中国平民政治模式的建立
|
辽宁大学学报
|
2012 .1
|
|
《老子》政治学的理想范型建构
——《老子》第一章新诠
|
三峡大学学报
|
2012 .5
|
|
南越模式:陆贾与汉代国家民族治理的理论奠基
|
中央民族大学学报
|
2012.6
|
|
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》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宪政落实——兼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方法中的原典解读问题
|
广西社会科学
|
2012.10
|
|